本帖最后由 经方 于 2011-9-17 07:13 编辑 王正龙是个坚定的火神派,可惜他到死都不明白死因在何处?正因为他的死,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表明我的个人鲜明看法,但愿王正龙的死让人唤醒对火神派的准确认识。否则太多的爱好中医人士都会死于火神。 在八卦里,西南是个坤卦,至阴之地!至阴之地,产至阳至阴之物,黄连和附子产于四川不是偶然的。所以附子在四川当萝卜吃是有道理的,郑钦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了他的学说,吴佩衡在云南实践了郑钦安学说的准确性,但是中医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离开了这两个地方,火神派就会变成火灾派,是要杀人的。郑钦安临死前希望他的学生到全国各地看看,是否大剂量附子都能使用。我告诉郑火神,不行,这个真不行!你的学说被滥用了! 另外一个当代著名的火神出于西北,我就很不明白,西北是个乾卦,应该清热为主,谈何大剂量附子。我们抢救心衰病人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阳虚,可见舌淡胖,这就可以用附子;一种是舌红没津液,如果用附子,马上死给你看!中医不是这么好学的,就只分个寒热这么简单,既使寒热也是寒中有热,热中有寒,人命关天的事,不是靠阴阳学说这么单纯来忽悠的。 王正龙就是不明白这点,他是肺结核加糖尿病,按照这两个病的特点都是阴虚为主,阴虚了,阳无阴附,所以阴虚以外还是兼有阳虚。他却骂认为是阴虚的中医都是庸医。王正龙面前有两个方选择,一个是炙甘草汤,一个是四逆汤,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选错了,选了四逆汤。一个一米八多一点的人,只有100斤,明显是阴血不足,形不足者,补之以味,这么简单的道理他都不懂,还在胡说温阳四逆汤,最后只能阴气大衰,虚阳逆上,血热沸腾,吐血而死,可叹可悲!却说是排病反应。当代人要学好中医,要了解西医的长处和短处,这才是中医发展之道。按照我的治疗方法,王正龙的病,就是用炙甘草汤,或沙参麦冬汤,缓缓治疗,根据偏阴虚或阴阳两虚来调整用方,阴虚的病人治疗取效是很慢的,得缓治。这就是中医说的阳复容易,阴复难!根本用不上附子!!! 王正龙之死,给我们敲响警钟,不要迷信火神。我的经验每天附子最多只用到28克就行了,国家药典规定最多只能用30克,除了抢救外,平时的疾病,多用了疗效也不见得有多好,我更在乎在辩证上下功夫,四两拨千斤,小量就取大效!一百克我也会用,但一百个病人也只有一两个用的上,我宁可不会治。 王正龙,请安息!你的死会让更多有责任心的医生来提醒大家,中医爱好者也许会吸取教训,去学中医的王道——伤寒论。王正龙,如果我有话冒犯你,请谅解,斯人已逝,重在后人当鉴。这样你的死就重于泰山! 王正龙担心他死后五十年中医会灭亡,这个可以告慰你,仲景的组方思想、理论来源、用术数来解析中医、攻克疑难病,都在民间、在大江南北悄无声息地进行。在人间只能学迷惑的中医,但天堂里有个仲景,可以聆讯。佛是讲来世的,说不定你来世是华佗! |
本帖最后由 心性合一 于 2011-9-19 17:49 编辑 学习一下。。。。。。不过这文章若是属实,个人以为王正龙对伤寒论的研读还差得很远,好像在文章里都看不到他曾经读过《黄帝内经-------素问》里很重要的异法方宜论,包括黄帝内经里的的阴阳大论篇。对阴阳的思考都没认识得很清楚。。。。倪海厦老师都认为大陆里对经方的阴阳能讲得很好的就是刘力红老师。王正龙不在其列,顺便提一下------------经方本没错,但却因后世医家对经典的歪解太多,能熟读真正理解伤寒内经者太少,所以使得大师级别人物太少了,而评定一个医医生的水平不说别的,就以其寿命以及健康状况为标准之一,连寿命都短的还讲什么中医?自己都保养不好也配叫中医?像王正龙这样还得糖尿病的人也配叫中医,这帖子的反思意义很大!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内经其实一直强调上工,结果都千百年来难有大家在专研什么是上工,都在专研下工。所以药书诊脉层出不穷,而类似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书籍难有后继经典,实在是悲剧,中医到底怎么走,应该怎么走,两条腿还是一条腿?做医生的,学医的应该去想想。 |
关于寿命长短,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容易 从我最近看的大夫就能体会到:中医给患者看病,一方面是耗费气血,另一方面还伤神,所以实属不易。再加上有些大夫要强或者其他心性上的问题,或者不会保护自己(比如我那个大夫,对有些病是不敢看的,还要每周给自己关元做直接灸以祛除病气,去年还曾咳嗽一年。。。) 除了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四十几岁就没了,还有《问中医几度秋凉》里面的母亲 我个人觉得远离人世的大医比较能够享天年,要么就得拒绝一些患者,虽身在闹市但心远,不过你觉得对患者来说这是福还是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