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会有这样的困惑:学养生的时间也不短了,各种文章读了很多、方法也知道不少,可是一两年下来,身体并没有多少的改善,对养生还是种半懂不懂的感觉。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可能只“养”在头脑层面,没有养在身心,看得多、真正做的少。 也有可能是养生并没有立足自身,而是被外部各种各样的信息牵着走,力量是分散的:今天喝个养生粥,明天用红花泡个脚,后天再敲一敲胆经……这个过程中,没有静下心来感知、体会。适合自己的,没有坚持;不适合的,也照做不误。所以尽管做得多,没有辨别、总结、提升,收获就很有限。
所以,在养生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自身感知、观察身体的反应,以分辨是否适合自己;另一方面,还需要心存一念,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比如,知道自己胃寒、胃部有硬块堵着,那么就多关注与之相关的内容和方法,多做实践:可以常喝姜糖水少吃寒凉食物,或者用附子理中丸调养,或者艾灸中脘、胃俞,或者经常揉揉中脘敲打胃经。如果摸到自己大腿外侧发凉、又有不少凸凹不平的地方,那就说明胆经有淤阻,需要经常敲敲胆经,或者按揉疏通皮下的结节,或者灸一灸环跳,平时加强腿部保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发现了身体有积存的问题,要持之以恒地努力,逐步地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的身体会有持续的改善;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对自身、对养生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体会。这实在是太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如果只有一两天的热情,转天就丢到一边,熟视无睹;或者有所好转缓解,就轻易放手,不除根;直到下次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才想起来调理,实际上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很可惜。
立足自身学养生,还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的提醒。 前段时间,有位在美国的同学给我在QQ上留言:“亲,最近特爱吃炒木耳,有解释吗?”大老远地问这样一个问题,看得出来这在她心里是个很大的疑问,也说明这个“特爱吃”,一定超出了一般的喜爱程度。 木耳最主要功效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她最近特爱吃,会不会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需要呢?我不由地想起去年秋天在美国,意外地看到很多大胖子。在美国就餐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美式快餐中的高糖、高脂、高热量。那段时间,我自动地改为一天两餐,可即便是这两餐提供的能量,也足够我在外东跑西颠的了。每天大量摄入高糖、高脂的食物,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身体新陈代谢的负担,久而久之身体里会积累代谢不完全的物质,造成肥胖。我的同学比较喜欢运动,运动能够促进体内代谢,所以,她还比较健康,体型也算正常。但是身体已经感知到血液粘稠度在增加,因此本能地去选择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来进行自我调适。 她爱吃炒木耳,是身体用这种特殊地语言在说:我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了!如果我们用心去解读身体在说什么,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就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将隐患消灭在萌芽期。
我们大多数人学养生,并不是要以养生为职业,而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健康地生活。所以,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入门之径、最有意思的教材、最方便的实践基地、以及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我特别推荐大家用好自身这个实践基地,如果你遇到某一方面的问题,到底哪个方法有效,在自己身上试试就知道了。别人给出的建议只能作参考,到底行不行,还是要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才行。实践出真知,多在自己身上尝试、演练,这些付出会给我们带来收获、积累经验,会让我们越来越了解身体的各种状态、肌体的结构、经穴的功用,同时也获得对健康的自信。在这个基础上,经验、能量、自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能帮助到自己、家人,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这条路,曾经有人走过,社区有很多朋友走过,我也在走。深有体会,真心推荐。
|
曾经的我也执迷于到处寻医问病,后来才真正发现远不如实践起来有效果。现在想想也是种契机,没有经历之前的过程,今天也体会不到老师说的“立足自身学养生”的涵义。谢谢你的分享! |
写的真好。 |